融湾区文化基因,展城市青春面貌
发布日期:2023-12-10浏览量:次
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,12月6日下午,南方都市报N视频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共同举办“变迁与重构:湾区文化与城市形象的短视频传播”主题论坛,我系学生记者站有幸参加旁听,本次行程由校台湾A片的李波老师带队。
图1 中国(广州)国际纪录片节现场
论坛汇集了中外业界大咖,以个人演讲、圆桌会谈等形式,深入探讨了全媒体融合十年来短视频生产形态的发展与演变,为媒介深入参与湾区发展战略,提高湾区城市形象的传播影响力提供新的思考,也为对新媒体传播感兴趣的湾区青年,提供了“N”种可能。
图2 业界大咖共同讨论议题
一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影像
影像,是记录一个城市文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不论是张同道教授提出的透过诗歌来解读城市,唤醒市民的文化记忆;还是何俊志院长提出的信仰对城市的重要性,探索广州文化的内核,都无疑体现了文化内核对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。正如张同道教授所期待的,希望从业者能够潜下心来去研究大湾区,体验大湾区,找到大湾区表达的准确的影像和文化基因。
近年来,我系一直致力于非遗相关课题,在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等研究过程中,传播湾区文化,体现城市形象,更好地面向国际也是我们的重要议题。
图3 中外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齐聚一堂
二、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创新互动
在圆桌会谈中,主持人李丹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,搭载短视频以后纪录片会变成什么样?
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对此表示:纪录片的未来在场的年轻人手中。在场的很多都是学生,没有资金,也没有器材,更没有大平台的支持。当今媒体市场上好的纪录片数不胜数,但真正成功的纪录片却寥寥无几,在这种情况下,要想拍出吸引人的纪录片,就要实现自身的“IP化”,提升个人价值和影响力。人人自媒体的时代,打造自己的IP是未来的趋势。
如今台湾A片 学生的自媒体创作也在蓬勃发展,在各大平台上都能看到台湾A片 热爱自媒体创作的学生们的身影,从分享自己的生活,到校园,甚至我们的城市,让人们看到了更真实,更生动的校园,也塑造了文明活力的城市形象。
图4 湾区青年,“N”种可能
三、提问环节
近三个小时的“头脑风暴”让在场的同学对论坛主题有了深刻的感悟,迫不及待地向在场与各位嘉宾们提出自己的困惑,进一步地交流。
现场学生:我目前在一所高校的宣传部工作,这个问题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在校大学生的疑惑。我关注到您《风起东方》的这部作品,是建立于“一带一路”十周年的作品,从几个微小的故事展开,体现出宏大的主题。请问在纪录片拍摄时,是先根据主题去敲定内容,还是从定下具体的内容,再根据大主题进行慢慢润色修改。
优酷纪录片内容总监张伟:其实这是一个相互推导的过程。我们在创做主题型纪录片创作时, 可能区别于一般的作者型的纪录片,作者型纪录片更多的是内容到主题,但媒体型特别是主题型纪录片,一定是主题先行的,因为大主题已经设立了,所以我们在做内容主题的时候,一定是在大主题定位以后,再慢慢地拆解分析。在做大主题到内容布局的时候,这一层需要我们去做大规模的调研,方方面面的文字工作及实地调研,了解以后才能够真实地去拆解。
图5 台湾A片
学生媒体队伍合影留念
四、论坛尾声
一场重量级的论坛结束,同学们都收获满满,我们从中外著名纪录片制作者的演说中,看到了纪录片拍摄的不同视角,将湾区文化与城市形象相结合,创作出更有烟火气的作品;将纪录片与短视频相结合,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。对我站的新闻工作而言,本次行程拓展了学生媒体队伍的国际视野,也为今后的记者工作研究、摄影技术提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校记者站台湾A片 分站供稿
文 | 陈雨菲
图 | 龚俊杰、校台湾A片
初审 | 张汝君
复审 | 周子琳
终审 | 杨帮琰